传承红色基因 锻造沙柳品格
1947年中央红军在转战陕北期间,途经榆林12个县,37个村庄,行程2000多华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革命足迹。榆林因此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红色地标之一,孕育出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榆林作业区位于北京管道的源头,承担着向京津冀地区输送天然气的重要任务,是国家能源供应的关键环节。作业区深挖中央红军转战陕北的红色历史,将红色基因融入天然气长输管道行业。通过打造红色企业文化阵地、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红色文化与安全生产融合等举措,为能源行业利用红色文化赋能安全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打造出具有国家管网特色的红色能源动脉子品牌,为作业区在能源保供任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以沙柳品格锤炼工匠精神
2021年作业区建成“沙柳品格”文化展厅,展厅中使用全地貌沙盘标出了管道的走向和中央红军转战陕北的路线,直观地展示红色基因与输气管道紧密联系,使员工在了解管道走向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辛历程和不屈精神。同时也面向社会开放,向公众传播红色文化,展现国家管网形象,不断传播管网“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的企业宗旨,目前展厅已累计接待参观3000余人次。
同时,作业区以建设工匠室为抓手,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管网一线落地生根。工匠室以“打破不可能、突破行不通”为目标,将其打造成为一线员工创新创效的“策源地”、改革创新的“实操场”、锤炼铁军的“训练营”,工匠精神的“体验馆”。5年来形成成果25项,1项荣获集团荣誉,3项荣获公司荣誉,发表论文9篇,培养管网工匠1人,公司劳模1人,卓越工程师8人。
以红色足迹踏出安全之路
榆林作业区党支部追寻中央红军转战陕北的红色足迹,开展 “党员带头徒步两万五”品牌活动,组织员工沿着管道线路徒步巡检,追忆红色基因,用“铁脚板”踏出安全之路、服务之路、发展之路。五年来,员工累计徒步约 4000 公里,发现隐患 1324 条,及时制止第三方破坏 10 起,有效保障了管道的安全运行。
作业区也始终坚持以“四定六增”党群工作法为核心,将红色精神融入党建工作和日常生产中。“四定” 即定制度、定目标、定措施、定考核,量化党建工作责任;“六增”包括增强全员履职实效、支部堡垒作用、党员示范效应、队伍廉洁能力、全员带动效果以及站队文化合力。以此不断促进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激发员工的担当作为精神,确保安全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以红色文化促进能源保供
榆林作业区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作业区人员结合“治沙精神”和红色文化内涵,提炼出“甘做沙柳丛、扎根毛乌素、建功陕京线、保供北京城”的沙柳品格。以沙柳的坚韧、坚守、坚固为象征,激励员工像沙柳一样扎根沙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岗位,始终秉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为保障能源供应奉献力量。
自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榆林作业区已累计安全生产9500天,累计增压输送天然气约4800亿方,有效保障了京津冀地区的能源供应。在这无数个坚守的日日夜夜中,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如“每天15公里,6个上坡、3个下坡、5个坑地、3个野地……”长征路的故事、陕京三线投产过程中“半碗饭”的故事、一名具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的“一颗钉”的故事等等,他们传承着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默默守护着管道的平安。同时,榆林作业区的红色文化实践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充分肯定,获得了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 “红旗班组”,集团党组颁发的 “优秀基层党组织”“标杆党支部”等荣誉,成为了国家管网集团内部红色文化建设的典范。
红色血脉永续,能源动脉长青。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榆林作业区以革命精神铸魂,用红色基因赋能,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赓续着中央红军转战陕北的坚定信念,将沙柳般坚韧的精神品格转化为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不竭动力,为京津冀万家灯火注入红色动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着属于管网铁军的光荣与梦想。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